六十年一遇、一百年一遇,云南省、红河州的旱情在不断延伸。但是,近几年来,老厂分矿未雨绸缪,坚持实施天然水,坑下水,库、塘、坝的综合治理,今年以来,在大旱面前,除限电无法开动水泵供水外,生产没有受到水的影响,一季度实现利润1100多万元。
老厂由于地处高寒山区,生产水要从地处坝区的乍甸—个旧—老阴山—半坡庙—黄茅山—老厂供给,提水高度近1000米,输送距离20多公里。每吨水费高达5.3元。
针对生产用水成本高的问题,老厂分矿从2003年开始,至力于矿区合理的供排水建设,从区域性水文环境着手,重点解决了高水高蓄、高水高用、坑水坑用、坑水外用,最大限度缓解了水资源分布不均,利用率不高的矛盾,实现了治理与利用的有机结合。老厂矿区由于地处高山无地表水系,但气候上,有显著的旱季与雨季之分,在冬春季节天气晴朗,风干物燥,降水稀少,而在夏秋季节气候潮湿,阴雨多雾,降雨量大而集中。结合雨季降雨充沛的特点,近年来,利用尾矿库周边有效的汇水面积,先后完成了牛坝荒尾矿库治理改造,使之每年提供100万吨生产水供给生产使用,在保障库区安全的同时,每年降低生产成本300多万元;仙人坡尾矿库、背阴山尾矿库采用PE膜作防渗处理,提高有效库容70万立方;羊坝底尾矿库通过改造、存水由70万立方增至100万立方,形成了理想的矿区高位蓄水。羊选尾矿库是网选选厂生产的重要调节水源,旱季与雨季的水量在30—100万立方之间变化,由拉达冲1#硐的矿坑水作常年补充,为适应低成本开采低品位砂矿的要求,在“十一.五”区间建成了浮船站→老屯6#站→隧洞→1#站→4#站→4#水池→期六寨站→1000砘砂选厂的旱季可为源采车间选厂补水40万吨的反向供水系统。
老厂分矿总工程师孙国祥高兴地说:“近7年来,我们在加强地表和坑下水的回收利用、水患治理的同时,抓大不放小,老厂福利厂将家属区的生活水、雨季山间的地面水通通都开渠挖沟汇聚到早已未用的平流池内,小选厂从来都没有要过新增补充水;将洗澡室的锅炉烧水改为热源泵烧水,职工每洗一次澡一元改为刷卡洗澡,既减少了污染,又节约了生活水;‘十一.五’期间,水资源利用与排洪工程投资848.77万元,每年有效利用地表雨水和坑下水300万立方,年可降低水费1000万元。”
2004年11月,新区的1800平台开工建设以来,老厂分矿对新区的1800、1600、1560等重点工程一边施工、一边加强坑下水利用及水涝治理的分析研究并采取了相应的措施。
被称为“水博士”的老厂分矿科协秘书长余学昌向我们道出了新区水资源利用及治理的框架:“根据新区水文地质分析,新区处于老卡岩体的低势汇水区,地下泾流非常活跃,新区地下水位与地表降雨波动范围从几十米到百余米,部分水源属长年涌水。主要可供利用的水源就有,2060米中段涌水量489~64123m3/d;1900中段至1800中段、1800中段至1600中段采分公司的坑下可利用水源100-150m3/h;1900中段至1800中段29#矿群可利用水源80-150 m3/h;17850中段至1750中段、1750中段至1700中段、1700中段至1560中段竹坑主采区可利用水源预计100-150 m3/h,累计可利用量7209 m3/d~68023 m3/d,通过水文观测该区域年总涌水量在1000多万立方。”
通过新区水平资源的合理利用及水患的综合治理,可为新建的日处理3000吨硫化矿选厂每天6500吨的补充清水需要量作为大量的供给,降低生产成本。
充分利用水资源而受益的选矿单位,在大旱之年有着更加深刻的体会。
大陡山采选车间选矿厂房与尾矿库之间的¢53米浓密池旁,车间主任张守云指着波光粼粼的清水感叹:“我们的职工将这里称为‘玉臂抱金盆’,¢53米浓密池已经成为了我们的聚宝盆。”
大陡山采选车间,是2003年11月原老厂采选厂经末期矿山关闭后划转老厂分矿后设立的车间。划转前,由于资源不足、原矿品位在0.2%以下,设备陈旧、年久失修,选矿生产主要靠背阴山冲尾矿库回水,回水率仅为75%左右,吨矿处理补充清水高达6吨,生产成本居高不下。划转后,一方面,为了使低品位的开采与选矿生产相匹配,另一方面,为了降低生产成本,老厂分矿先后投资3000多万元对设备设施和选矿工艺流程进行更新改造。
“在选矿工艺流程改造时,围绕需不需要新建¢53米浓密池,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老厂房、老设备、老工人,大陡山的资源2006年上半年就要采完了,要开挖半个浓密池的一面山才能建¢53米浓密池,投资大,没有必要;另一种意见认为,大陡山经过周边扩采,仍然有许多低品位的资源可以利用,通过降低成本来实现低品位资源的效益,必须在降低成本上做文章,而选矿生产中,水耗成本占总成本的40%还多,有必要建¢53米浓密池来提高回水率。”党总支书记普瑞鹏回忆起了当时的争论。
分管生产的副主任赵有富指着尾矿库中心薄薄的一层水:“这个尾矿库原来像一个装过桥米线的大汤碗,水深达7、8米,使用了50多年,现在好像一个装花生米的盘子,干滩面积越来越大,盛水面积越来越小,水最深的地方也只有几寸,水的渗透和蒸发超过16%。我原来和现在都在大陡山工作,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不建¢53米浓密池,今年大旱,处理1吨矿石的补充清水可能要达8吨以上,我们根本就不敢开产。”
大陡山属于细脉带网状矿,采剥比高达一比九,而今年以来采选的原矿品位仅有0.16%,生产一吨合格精矿锡需要处理1100吨矿石,由于新建了¢53米浓密池,回水率已从75%提高到90%以上,去年每处理一吨矿石平均用了1.98吨补充清水,比原来减少了4吨,今年大旱,如果不建¢53米浓密池,尾矿库根本就存不了水,补充清水可能达到8吨,补充清水按每吨5.3元计,回水成本按每吨1元计,每生产1吨合格精矿锡补充清水成本就达28300元,一季度生产成本就将增加近200万元。
“我们根本就不敢开产。”这是一句大实话。
源采车间同样以采选低品位地面砂矿资源为主,在日处理500吨选厂扩建为日处理1000吨时,同样新建了一个¢53米浓密池。“我们在充分利用¢53米浓密池加强厂前回水的同时,对向阳坡尾矿库进行了一分为三的分而治之,一个库存尾砂、一个库存尾矿、一个库存水,由于尾矿库落洞较多,我们对存水库采用PE膜作防渗处理,上下交接班时,值班长必须对水表读数进行双方确认,严格控制实际用水量,2008年以来,我们的生产成本一直控制在‘红线’以内,充分利用水资源做出了极大贡献。”车间主任王雄伟显得有些激动。
老厂分矿各个生产单位正是从矿上对水资源的综合治理与利用中学到了方法,坑下生产和选矿生产才能在大旱之年“不渴水”。